图片
从重庆山城到延安窑洞,一部红楼人物论穿越硝烟
1943年的重庆山城,阴云密布。周恩来即将启程返回延安前,秘密召见了中国民主革命同盟的核心成员。在握别王昆仑时,他深情地说:“我很快就回延安了,我要把你写的《红楼梦人物论》带回去,给那边的同志们看看。”看着王昆仑略显茫然的神情,周恩来又郑重补充道:“起码毛主席一定要看的!”这句承诺如同暗夜中的明灯,照亮了在白色恐怖下坚持文化战斗的王昆仑。彼时的他不会想到,自己以“太愚”为笔名发表的《红楼梦》人物评论,会在延安最高领导人案头传阅,更不会想到这些文字将在红学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。01 山城雾霭中的红楼新解1943年春天的重庆,在七星岗中苏文化协会旁一座被称为“坚庐”的木结构小楼里,王昆仑开始了他的红学探索。当时他的妻子曹孟君在《现代妇女》杂志社工作,这份进步妇女刊物急需文艺稿件,便向丈夫约稿。在政治风雨中历练的王昆仑,此时重读《红楼梦》,目光已超越才子佳人的悲欢离合。“《红楼梦》吸引他的,不再是悲欢离合的情节,而是一些生动逼真的形象,特别是那些生活在封建压迫最底层的女奴与女伶。”在国民党的政治高压下,王昆仑采取曹雪芹“真事隐”的笔法,署名“太愚”,于1944年发表首篇人物论《花袭人论》。文章一出,立即引起山城各界传阅议论,有人质疑:“居然搞起'红学’来了,什么目的?影射谁?”周恩来敏锐地注意到这些文章,特意让《新华日报》做了报道。当蒋介石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之际,周恩来在返回延安前夕对王昆仑的特别鼓励,成为这位革命学者继续写作的强大动力。王昆仑后来感慨:“这一切对我的鼓舞太大了,我本没有打算系统地写下去,此时欲罢不能。”在四年时间里,王昆仑在车上枕边一遍遍研读《红楼梦》,在工余会后一篇篇写出《晴雯之死》《王熙凤论》等十九篇人物评论。1948年,这些文章由老朋友韩侍珩结集出版为《红楼梦人物论》,一举奠定了他在红学史上的地位。图片
02 宝黛钗外见乾坤王昆仑的《红楼梦人物论》在红学史上开创了全新研究范式。与当时盛行的索隐派、考证派不同,他直指作品核心——人物形象,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进行剖析。在四十年代的中国,他是最早自觉运用阶级观点分析《红楼梦》的学者之一。“王昆老是从总体透视了这部书才着手写'人物论’的”,冯其庸评价道,“他在'人物论’里,常常表现出对《红楼梦》的总体的认识。”王昆仑曾深刻指出:“就《红楼梦》的全书思想来看,应该说是代表了具有自由思想的知识分子、新生的青年男女不满现实制度要求改变现状的精神。” 这一见解在当时可谓振聋发聩。在蒋介石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的背景下,王昆仑的笔下蕴含着强烈的现实批判。他剖析王熙凤:“凤姐自己是荣府这一家庭的当权者,同时也就是这一个家庭的贪污盗窃弄权营利的首脑。”对贾母的描写更是一针见血:“高高在上权威者就是需要下边表演一套忠呀孝的把戏来得到娱乐。久而久之,习于此,脱离地面,高居顶端,就自以为金光明亮,万岁千秋了。”这些文字在当时的明眼人看来,无疑是对国民党统治集团的犀利影射。当《王熙凤论》刊出后,“有人公然责备王昆仑:这篇论文是影射蒋介石的。蒋介石大为恼火。”文字成为匕首,红学成了战场。图片
03 窑洞灯火遇知音王昆仑才真切理解两年前周恩来临别话语的分量。在延安窑洞的灯火下,毛泽东翻阅的不仅是一部文学评论,更是一位地下党员以文化为武器的战斗实录。建国后,王昆仑对《红楼梦》的热爱延伸至艺术实践。他创作了昆曲剧本《晴雯》,并持续关注《红楼梦》的舞台改编。1959年9月21日,当上海越剧院携越剧《红楼梦》进京演出时,周恩来和邓颖超亲临现场,王昆仑陪同左右。周恩来对演出提出细致建议:林黛玉临终时的喜乐不妥,“应该以表现林黛玉的心情为主”;演员道白不能太快,字幕也要工整,因为“这也是艺术”。演出结束后,周恩来还特别指出剧中凤冠不够华丽:“盖头掀开后,应该是华丽的凤冠,而不是你们那么简单的凤冠。你们没有钱,我来出钱,我送你们一个。”几天后,一个缀满大珠子的精美凤冠送到了剧组。图片
04 大观园里寻梦影王昆仑的红楼情缘不止于书斋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红学家周汝昌考证提出恭王府即大观园原型,引起中央领导关注。一次,周恩来带扮演“林妹妹”的王文娟游览恭王府,陪同者中就有王昆仑。“周恩来问王昆仑:'你看像不像大观园?’王昆仑回答道:'我看不像,园子显得不够大。’周恩来说:'你就当它像,讲讲我听嘛!’”当有人提到周汝昌的考证时,周恩来睿智表态:“要说人家是想象,人家也总有一定理由。不要轻率地肯定它就是《红楼梦》的大观园,但也不要轻率地否定它就不是。”周恩来当场指示保护好恭王府,未来向社会开放。这一嘱托成为王昆仑等文化守护者的使命。1975年,病中的周恩来向副总理谷牧嘱咐三件事:建新北京图书馆,修琉璃厂文化街,对社会开放恭王府。然而恭王府的腾退历经波折。1981年,在谷牧主持下,占用单位搬迁工作启动。当发现安善堂仍有居民未搬时,谷牧亲自与一位老革命谈话。老人一听是“周恩来的遗愿”,二话不说便同意搬迁。2006年4月,历时28年、投资数亿元的恭王府腾退工作终于完成,两年后全面开放,周恩来的遗愿得以实现。图片
05 穿越时代成绝响王昆仑的《红楼梦人物论》经历了三个重要版本变迁:1948年初版充满战斗锋芒;1962年修改版受时代影响调整了部分表述;2004年版则力图还原初版风貌。尽管版本流变,其中的人文关怀始终如一。冯其庸感叹:“对《红楼梦》能作如此深刻透辟的理解的,我认为王昆老是极少数人中的一个。我可以说,只要《红楼梦》存在,就需要这本《人物论》的存在。”他对宝钗与黛玉的对比评点,至今仍闪耀着洞察人性的光芒:“宝钗在做人,黛玉在做诗;宝钗在解决婚姻,黛玉在进行恋爱;宝钗把握着现实,黛玉沉湎于意境;宝钗有计划地适应社会法则,黛玉任自然地表现自己的性灵。”1985年王昆仑逝世后,女儿王金陵在整理父亲文集时,发现一张珍藏的照片——越剧《红楼梦》主创人员与周恩来的合影,这是编剧徐进经历“文革”后唯一保留下来的剧照。徐进曾动情地说:“周恩来是我这部越剧电影的知音。”而周恩来,何尝不是王昆仑红楼之旅最重要的知音?在太湖鼋头渚最高处的“七十二峰山馆”,王昆仑的故居依然静立。有人曾建议将其更名为“解梦山馆”,以纪念这位政治家的红学情怀。今天,当我们漫步在全面开放的恭王府,或翻阅《红楼梦人物论》中那些依然鲜活的人物分析,王昆仑与《红楼梦》的不解之缘,仍在历史长河中闪烁着独特光芒。一部文学评论,联结两位伟人;一座古典园林,承载半世纪承诺。政治风云变幻,文化血脉永续——这或许就是王昆仑的红楼梦给我们最深的启示。图片
跨越国界的魅力:《红楼梦》——30余种语言译本,风靡全球的文化瑰宝!作者 | 问石:梦中探幽,以心传情,琢字成章。
编辑 | 落笔升蝶:资深痴红品红人。
图片 | 网络(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)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Powered by 精准上岸技巧大小单双回血打法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